2025
來源
分享
甌海區澤雅鎮,素有“千年紙山”之稱,這里群山疊翠、溪流縱橫,擁有國家級4A景區,也是中國古法造紙術的“活化石”傳承地。近年來,澤雅以文化為魂、生態為基、創新為筆,通過盤活資源、引入業態、凝聚青年,探索出一條“文旅融合+共同富裕”的山鄉振興之路。
古村煥新:從“沉睡資源”到“活力資本”
“五一”假期,漫步澤雅北林垟田園綜合體,備受期待的GoYeah潮玩越野基地開始試運營。這座集“最高、最美、最長”三大特色于一身的全地形越野基地,以獨特的山水風光與硬核越野體驗,為長三角戶外運動愛好者打造了一處釋放激情的“世外桃源”。隨著該基地的落地,北林垟片區逐漸形成越野運動、生態觀光、康養度假的產業鏈閉環,帶動周邊村民就業逾百人。這片曾經的“深山秘境”,正以澎湃的引擎轟鳴聲,奏響鄉村振興的嶄新樂章。
在龍溪畔的“小巨蛋”氣膜運動館內,籃球與羽球擊打聲此起彼伏。“‘五一’期間場地基本全部預約滿了,只剩零星時間段還有空位。”負責人林聰聰開心地說道。這座白色穹頂建筑的前身,曾是垃圾堆積的荒地。澤雅鎮創新“政府主導+社會運營”模式,將廢棄空間改造為多功能運動場館,同步引入咖啡吧、文創市集等業態,復合業態吸引著全年齡段人群。
類似的“微改造”實踐遍布澤雅,水碓坑村的百年碾米廠變身MOJ咖啡館,日營收破萬元;紙源村的老宅改造成“多肉綠倉”,直播間里綠植熱銷;外水良村的石頭房蛻變為全國甲級民宿“外水良·藝境”,游客在無邊泳池邊俯瞰云海竹林。據統計,澤雅累計盤活閑置農房、公房1200余處,帶動村集體年均增收超600萬元,“空心村”變身“網紅村”。
大項目則為鄉村注入長遠動力。總投資10億元的“龍溪時代”綜合體初具雛形,以麗世酒店為核心,融合藝術展覽、生態體驗等業態;寓言文學村引入全產業鏈開發,打造寓言主題藝創空間;宿心·瀾語度假區集聚樹屋營地、文化工坊,成為“山水+科技+文化”融合試驗場。“我們突出‘頭部運營商、頭部策劃師、頭部引爆點’理念,串聯沿線紙文化振興龍溪藝術街區項目、水碓坑傳統古村落振興開發項目、錦上鄉村振興產業項目等點位,打造長度約20公里的‘紙等你來,共富雅韻’風貌游線。”澤雅鎮黨委書記葉文才介紹說。
文化破圈:非遺“活”起來,青年“留下來”
在紙源村的古法造紙博物館,孩子們手持竹簾體驗“撈紙”工藝,觸摸千年非遺的溫度。作為國家級非遺“澤雅屏紙”的傳承地,澤雅打造五大研學基地,開發“屏紙版畫”“紙山廚娘”等30余條體驗線路,年接待研學游客超50萬人次。
文化IP的深度挖掘讓傳統與現代碰撞出火花。龍溪藝術館內,清水混凝土建筑與自然光影交融,成為藝術青年的打卡圣地;金臨軒美術館推窗見稻田,名家書畫與田園風光相映成趣;水碓坑村保留明清古建筑群和造紙遺址,游客可沉浸式感受300年前的鄉村風貌。
青年回歸為古村注入新活力。水碓坑村通過“老屋流轉+業態招商”,吸引安葵民宿、木墨工坊等品牌入駐,形成“月月有市集、周周有活動”的文旅生態。00后創客季煒俊在七瀑澗懸崖邊開設“澤逸咖啡館”,日營業額超3000元,帶動山貨銷售;在青年社區后屋開設“紙山廚娘”新型農家樂,店長潘雙雙曾在溫州市區工作,如今帶領著本地員工團隊,用美食講述家鄉故事。“看到游客對我們家鄉食材的認可,這種滿足感是城市工作無法比擬的。”潘雙雙如是說。這種“鄉村引力”不僅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更讓年輕人看到了返鄉發展的可能性。該村村民林大伯感慨:“以前年輕人往外跑,現在都回來開民宿、搞電商,村里熱鬧多了!”
生態共富: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
澤雅的共富之路,離不開生態底色。通過取締污染產業、修復龍溪水系,昔日的廢舊塑料加工區蛻變為白鷺翩飛的生態溪灘。如今,“十里龍溪”沿線布局露營基地、槳板運動,游客可泛舟碧波,感受“山水入畫”的詩意。
產業融合則讓“山貨”走出深閨。澤雅豆腐鲞、紙山大米、五福獼猴桃等“山系農產品”通過品牌包裝、電商直播熱銷全國;9個“共富工坊”提供就業崗位超200個,人均年增收3萬元。“共享食堂”為留守老人提供平價餐食,行動不便者還可享受送餐上門,實現“老有所養、弱有所扶”。
2025年,澤雅“紙等你來·共富雅韻”游線入選浙江省共富風貌游線,串聯起龍溪藝術館、琦君故里等景點,年接待游客突破15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2.3億元。
從“千年紙山”到“青春澤雅”,這里以文化喚醒鄉愁,用創新激活資源,讓青年扎根鄉土。大項項目筑底、微改造煥活、新業態破圈——澤雅不僅書寫了山區文旅融合的典范篇章,更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未來的澤雅,將繼續以紙為媒、以山為卷,繪就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共富長卷。
編輯: 馬慧瓊
本文轉自:甌海新聞網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