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來源
分享
近日,《山水清華——當代作家筆下的甌海》出版發行。這部書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周吉敏主編,并在溫州大學圖書館舉行發布儀式,開展以“地域文化視野下的文學書寫”為主題的分享。
這部書是甌海區溫瑞塘河環境與文化促進會“文化名家看塘河”文化工程的十年成果,積聚了中青年作家以及文學新銳,其中有南方作家和北方作家,有少數民族作家,有剛剛獲得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駿馬獎的作家……他們以各自的思考書寫甌海,呈現了文學多棱鏡下甌海的歷史與今天、傳統與創新、都市與鄉村的地域文化特色。
甌海是溫州四大主城區之一,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積淀了豐厚的歷史人文內涵。仙巖穗豐西周土墩墓出土的青銅禮樂器、兵器、玉飾品,其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完整的禮樂用器組合,標志了溫州文明的高度。西部的澤雅,茂密的竹林和豐沛的澗水,滋養了古老的造紙文明。
南朝劉宋時,謝靈運任永嘉郡守,寫下《瞿溪山飯僧》《舟向仙巖尋三皇井仙跡》《游赤石進帆海》等山水詩,自此甌域山水清華輝耀后世。1923年,朱自清到溫州省立十中任教,期間游覽了仙巖梅雨潭,寫下傳世散文《綠》,梅雨潭從此名揚天下。
甌海是著名戲劇史研究專家、劇作家董每戡的故鄉,南戲故里的流風余韻培育了這位如星辰般閃耀的戲劇研究學者。甌海也是臺灣籍作家琦君的故鄉,琦君以真、善、美的筆觸,書寫了養育她的這一方水土的鄉情、鄉味、鄉風。
甌海區溫瑞塘河環境與文化促進會成立于2014年,致力于實施“文化名家看塘河”文化工程,以母親河的名義,借名家之筆,挖掘、呈現甌海深厚的地域文化內涵,培養當代人愛鄉情懷。十年來,五十多位現當代作家踏跡甌海山山水水,書寫甌海自然人文,他們的文章刊發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日報》《十月》《山花》等全國報刊雜志上,甌海文化得以走得更廣更遠。
人跡于山,則山河萬朵皆有欣色。文脈不斷,大地山川才有永續的活力。《山水清華——當代作家筆下的甌海》,讓世人看見了甌海自然人文之美,看見了甌海在歷史進程中的風采,為甌海積淀了新時期的文化層。
編輯: 馬慧瓊
本文轉自:甌海新聞網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