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來源
分享
她是家庭主婦,她是公職人員,她是愛心企業主……卻因同一個身份而匯聚——“愛心媽媽”。當閑暇時光化作溫暖陪伴,當諄諄教誨點亮求知明燈,當無私援助驅散
生活的陰霾,她們用愛與責任,為孩子們撐起一片晴空。
甌海區婦聯創新志愿服務模式,通過精準結對、長效幫扶,為“三類兒童”(留守兒童、散居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點燃希望之火,讓民生溫度觸手可及。
“您是小花(化名)的誰?”“您和小花結對多久?”“您的時間多嗎?”這是南白象街道婦聯主席李小雪第一次和小花的任教老師見面時聽到的疑問。
小花的父母是聽障人士,線上文字交流尚可,線下溝通卻困難重重,因此之前從未出席過家長會。“愛心媽媽”李小雪來學校的這天,是念初三的小花第一次在家長會時和“家長”坐在一起。小花興奮地和李小雪依偎著,臉上掛著掩不住的笑意。在兩個半小時的家長會里,李小雪仔細分析了小花的試卷,主動找到老師深入溝通。
手語系統中缺乏語氣助詞和形容詞,往往只用“詞組”來表達意思。而習慣“手語思維”者,其語序和表達方式會略顯生硬。小花和別人溝通時,也喜歡“直來直去”,李小雪便潛移默化地教她更溫和的表達方式:“你看我們說話可以有輕重緩急,我還會用笑容、用眼神、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我的意思。”之后,小花開始主動和大家打招呼,也有同學向李小雪反映小花越來越活潑了。
記得小花提到未來想成為面點師,李小雪多方打聽浙江省內開設面點專業的學校,篩出符合小花分數段的院校作橫向對比,最后將目標鎖定溫州華僑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此后,李小雪便參考該校的往年錄取分數,為小花制定學習計劃。發現小花體育中考時恰逢生理期,李小雪特意咨詢醫生,備好緩解生理期不適的藥,專程送到小花手里,并輕聲叮囑:“如果忘記怎么用,隨時找我。”
前段時間,小花開始填寫體育中考志愿。李小雪特意帶上電腦,去小花家一項一項地填好信息,并在聯系方式一欄填上了自己的電話:“這樣學校老師有任何事情,都能第一時間聯系到我,我也可以及時向老師反饋相關信息。”
像李小雪這樣的“愛心媽媽”絕非個例。2024年3月,全國婦聯啟動留守兒童關愛行動,甌海區隨即響應,聯合區委社會工作部等10個部門出臺相關文件,建立“甌媽媽”愛心媽媽志愿團隊。僅一年時間,我區就有了400多位“甌媽媽”,囊括法官、教師、警察、退休老干部、企業家等各界愛心人士。大家創新形式,以專長開展關愛服務。
“甌媽媽”鐘鳳云是甌海區家庭教育協會副秘書長,在日常工作中經常直面孩子的迷茫甚至極端行為,深感痛心的她總結道:“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是一個靈魂影響另一個靈魂。”因此,她注重結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家庭氛圍,幫助孩子家長重建生活信心,并利用業余時間,積極組織“家庭教育”沙龍,幫助更多家長打破家庭的“堅冰”。
打動人心的,還有細微處的堅持。有的“甌媽媽”積極認領孩子們的“微心愿”,從文具、山地自行車到去游樂園玩耍,專屬的“小禮物”背后藏著“媽媽”們的“大深情”。有的“甌媽媽”相信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甌媽媽”胡春艷邀請結對孩子加入家庭踏青,在爬山過程中全程陪同、不斷鼓勵靦腆的女孩。結束后,女孩說:“阿姨,我回去要把今天的游玩記錄下來,沒想到我今天挑戰了自己。”胡春艷感覺心中涌入一股暖流:“原來,一次簡單的陪伴,一次小小的鼓勵,就能讓孩子感受到力量與勇氣。”此后,她更堅定要用陪伴與關愛為孩子撐起一片天空。
“在‘愛心媽媽’服務出來前,我們婦聯就一直在做兒童結對幫扶這件事。”甌海區婦聯婦兒部負責人周素靜回憶道。“甌媽媽”朱海妹便是其中一員,11年前她結對幫扶了一對兄弟,弟弟弱智多動,哥哥自卑敏感。結對后,她每周都會到他們的出租屋送去鼓勵與關懷。11年間,朱海妹見證了哥哥從懵懂少年逐漸成長為獨立自信的青年,弟弟也入讀了特殊教育學校,前段時間哥哥打來了一個特殊的電話:“海妹媽媽,我找到工作了。”現在,朱海妹通過“愛心媽媽”又結對了一名留守兒童,開始了新的故事。
“‘愛心媽媽’服務采用‘甌媽媽’結對,困境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由街道婦聯托底,留守兒童由村社婦聯托底的方式,讓每位兒童至少結對一名愛心人士。目前我區452名結對兒童,均完成‘一對一’或‘多對一’結對。”周素靜說。
甌海區婦聯在招募“愛心媽媽”時,由機關干部、婦聯執委帶頭,動員三八紅旗手、巾幗建功標兵、巾幗志愿者等愛心女性積極參與。團隊建設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力量大、區女企業家聯合會籌款能力強、區三八紅旗手聯合會人才多等優勢。“甌媽媽”里也不乏大家熟悉的身影,如開展了1000多場“甌越紅課”的全國黨代表宋玲華,結對資助16名困難家庭學生完成學業的區女企業家許松機。
為助力愛心實時“充電”,甌海區婦聯成立“甌媽媽”線上工作群,為結對幫扶中發現的問題“搭把手”。“難得約出來,哪里適合小學女生玩呀?”在原定集體活動取消后,“媽媽”林艷丹在工作群中發問,很快手機提示音就響了起來:“這個活動還有名額!”“這個場地是室內,不會被雨淋到。”“不怕遠可以來這個遺址,了解溫州久遠的歷史。”在“姐妹”們的幫助下,林艷丹帶著孩子去甌海博物館完成了文物手作體驗。
“甌媽媽”工作群一直很熱鬧,有律師“甌媽媽”為其他家庭提供法律咨詢,有心理咨詢師“甌媽媽”科普教育心理……甌海區婦聯也致力于讓“愛心媽媽”們的“陪伴”變成“共同成長”。因此,除了組織愛心代表分享結對心得外,甌海區婦聯也邀請團隊指導師、相關專家多次開展專題培訓。
“當好‘甌媽媽’需要使命感,因此,我們也注重‘媽媽’們的儀式感。”甌海區婦聯副主席陳彬彬說。為此,甌海區婦聯定制愛心媽媽專屬徽章,并在《甌海區愛心媽媽結對關愛服務指引手冊》首頁設置榮譽證書頁。“該手冊,會在培訓時人手一本配發,我們會為媽媽們提前手寫榮譽證書。”陳彬彬解釋道。
如今,“甌媽媽”已成為甌海越擦越亮的“金名片”。2025年,甌海區婦聯從留守困境兒童的根本需求出發,建立長期陪伴支持機制,策劃每月一期的“甌媽媽·愛如家”品牌項目服務。“通過這個項目,‘媽媽’和孩子能有更安全、更豐富的活動平臺。”陳彬彬說。在全區32家“愛心媽媽”微公益單位支持下,甌海“三類兒童”得以在文化館開展非遺活動、去主題樂園親近鄉野童趣、進企業完成科技研學、聽區關工委宣講團開展女童自我防護知識專題培訓……目前,相關活動已開展50余場,參與人數達到1000多人次。
“小家是社會這個大家的細胞,我們婦聯就像細胞間的‘紐帶’。”陳彬彬感嘆道。未來,甌海婦聯將攜手“甌媽媽”把關愛服務常態化,以實際行動當好兒童成長的引路人、權益的守護人、未來的筑夢人,讓所有孩子被愛溫暖、向光而行。
(圖片由受訪對象提供)
編輯: 馬慧瓊
本文轉自:甌海新聞網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