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來源
分享
一過仲春,清明節氣不期而至。清明作為節氣,意蘊著深厚的意義:風清景明,慎終追遠。《歲時百問》稱“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但在二十四個節氣中,唯有清明例外地擁有了雙重身份: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即它已越過農事與農業,而演變成了一個與華夏人人相關的民間傳統節日——祭祖掃墓,悼念逝者,緬懷先人,寄托哀思,順便踏青郊游,不辜負好時光。
過去在鄉村,清明前夕,鄉親們除了掃墓踏青外,他們的餐桌上總是少不了青團的身影。就像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冬至吃湯圓一樣,青團作為清明節的標志性節俗特色美食,是由糯米、粳米與鼠曲草摻和在一起經手工制成的糕餅狀食物,不可或缺。青團的綠色象征著生機和希望,糯米粉的黏性讓整個團子緊緊相連。吃上一個青團,其寓意中不僅有對先人的紀念,也蘊含著對團圓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在清明這個春暖花開的時節,吃青團也很符合人們追求自然、健康的飲食理念。
青團離不開鼠曲草這種重要原材料。鼠曲草系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學名鼠麴草、鼠耳草、佛耳草、田艾、絨毛草、黃花麥果等,在我的家鄉,這種并不起眼的野草被鄉親們親昵稱之為棉菜。鼠曲草是一種野菜,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鼠麴草》中記載:“麴,言其花黃如麴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耳,言其葉形如鼠耳,又有白毛蒙茸似之。”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休在《魯望以躬掇野蔬兼示雅什·用以酬謝》一詩寫有“深挑乍見牛唇液,細掐徐聞鼠耳香”,這里的鼠耳就是鼠麴草。同時,鼠曲草也是一味中草藥,且有食療作用。它的藥用功效有止咳平喘、祛痰,還能用于治療感冒咳嗽、支氣管炎、哮喘等癥,且能愈合傷口。《日華子本草》:“調中益氣,讓泄,除痰,壓時氣,去熱嗽。”
陽春三月,草長鳶飛,春雨澆灌之后的大地一片生機,漫山遍野的野草開始泛青。鼠曲草適應性很強,星散分布在鄉村田間地頭、山坡草地、溪溝岸邊、林下灌叢、河湖灘地等。生長蓬勃的成片鼠曲草,一簇簇,帶著露水新鮮誘人。此時的鼠曲草枝葉青綠油嫩,莖直立,微泛著點白,頭頂上毛茸茸的花苞開出一蓬蓬繡球般的花朵來,狀如一粒一粒黃色小米,其葉、花梗上布滿密密的白色細細絨毛。夾雜在眾多的野草中,鼠曲草的辨識度最高,就連孩子們也很容易辨認出來。
春寒乍暖,萬物萌發,待鼠曲草的花苞將開未開之時,孩子們便會很樂意地跟隨大人一起去采擷。那時,每個手提一只塑料袋和一把小鏟子,俯身在生長著鼠曲草的地方搜尋著,并樂此不疲,一個半天下來,大家就能滿載而歸。回家后與米粉一道,經過加工,就可制做出各種時令性的美味食品:棉菜餃子、清明粑、青團等,其中,印象最深的便是青團,系我在春天里最盼望的一道美味。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小菜篇》就如此形容青團:“搗青草為汁液,和粉作團,色如碧玉,故名青團。”可見人們用鼠曲草和米粉做青團的習俗,已有悠久的歷史。現代著名作家周作人也曾寫過一篇散文《故鄉的鼠曲草》;他的另一篇散文《故鄉的野菜》上說:“黃花麥果通稱鼠草,系菊科植物,葉小微圓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黃色,簇生梢頭。春天采嫩葉,搗爛去汁,和粉作糕,稱黃花果糕。”雖僅寥寥幾筆帶過,但依然將鼠曲草及青團描寫得妙趣橫生。
鼠曲草制作傳統青團的過程稍顯復雜:得摘取它的嫩尖,洗凈,切碎,經焯水,擠干水分后,倒入石臼中反復搡搗,搗得越碎越好,效果越佳。之后取單季糯米、上等粳米,摻米配制和浸洗,這道工序至關重要,如果摻米比例失調,往往會導致磨舂的鼠曲草軟硬度產生變化,摻完了配料米之后,還得通過石磨進行手工磨粉。在搗好的棉菜泥中加入水磨的糯米粉,拌勻,開始新一輪的搗舂,直至搗到鼠曲草與米粉完全融為一體,最后調節軟硬干濕。也就在這一搡一翻之間,青團便悄然成型。
下一步是加餡,把搗好的青團皮均勻地分成一個個小團,做成小碗狀,小碗要深,但碗口不宜太大,不然不好收攏合上,待面團醒上十分鐘左右,再包入所需的餡料。通常,餡料有兩種,甜的,或咸的。甜的是芝麻餡、豆沙餡,咸的用當季的春筍、豆腐干、香菇、五花肉、咸菜等,切丁,加入鹽、糖、蠔油翻炒而成。傳統的青團大多是咸餡。而如今的內餡選擇上還創新了豆沙、肉松蛋黃、棗泥等多樣化口味,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面團封口后,將青團用手搓揉成扁圓形,墊上事先準備好的柚子葉,依次放入蒸鍋中準備蒸熟。碧綠的清明餅整齊地被碼在蒸鍋里進行炊制,蒸鍋迸發的白色水汽繚繞升騰,直沖屋頂,整個廚房間氤氳著一陣陣米粉和鼠曲草混合產生的獨特清香。
蒸熟出籠的青團,色如翡翠,圓鼓鼓的身子,軟糯芳香的口感,給人一種由視覺到味覺的享受。青團因是糯米做的,趁熱吃才能唇齒留香,但很黏手,而一經冷卻以后,表皮變得韌實,就不再可口了。帶有柚葉清香的清明餅趁熱咬上一口,就會被滿滿的內餡滋味所驚艷,嘴里頓時鮮香四溢,糯米的Q彈,搭配咸菜、春筍、肉絲,用傳統手工搗制的鼠曲草做出的青團,保留了原始的纖維感,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如果你喜歡酥脆的口感,也可以將青團在蒸熟的基礎上,再放在油鍋上煎幾分鐘,煎到雙面金黃成酥脆的外殼,吃在嘴里,口感更加綿韌。
在我的記憶深處,勤勞的四嬸就是一位制作青團的民間高手。每年的清明前夕,她都會去附近的田間地頭采摘新鮮的鼠曲草,然后在家中制作青團,并分贈給鄰居和親戚,多余的,便會在自家的門口,擺個小攤進行售賣,給家里增加些貼補。每年的清明節,我家總能準時收到四嬸送來的青團。品嘗著四嬸親手制作、清新怡人的青團,緩緩流淌出的鼠曲草氣息也隨之在唇齒間四溢,滿口都是春天幸福的滋味。
編輯: 馬慧瓊
本文轉自:甌海新聞網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