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來源
分享
從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到一群人的公益堅守;從一幫人“為愛發電”,到獲得政府資源支持。10多年前拿著單反抓拍風景的周漢云,或許不會想到這份沉淀在快門中的熱愛,竟能澆灌出惠及萬家的“綠蔭”。
如今,由他擔任會長的甌海區老干部雅藝映像公益攝影協會有會員100余人,平均每年承接公益拍攝活動60多場。以光影為筆,他們繪就了城市文明建設中一幅幅動人畫卷。
公益拍攝活動后
“我們做公益攝影10多年了。一開始是我和幾位朋友經常約著去攝影采風,后來越來越多的同好加入,我們就成立了攝影協會。”周漢云說。他平時就熱衷于社會服務,遇到需要幫助的人總會慷慨解囊。因此以他為主導的協會,常投入社會公益活動:“我們是攝影協會,就想用攝影來做公益。我們給果農拍過助農宣傳照,政府有活動比如敬老日、基層行動、民俗展覽等也會叫我們去拍,這些我們都不收費的。”接到拍攝需求后,周漢云會根據活動點位梳理所需的攝影師,并把招募需求投放到會員群。會員根據喜好選取感興趣的活動報名前往拍攝,通常當天就能返圖。
最初,周漢云盡量趕往每次拍攝現場,以保證活動秩序。但隨著業務愈發繁忙,協會同一時間會有多個拍攝任務,他只能從一線轉向統籌。好在會員們在行動中分工明確、配合默契,能夠勠力同心地完成每次拍攝。就這樣,會員們的鏡頭里留下了基層治理的生動實踐,美麗鄉村的和諧韻律以及非遺活化的時代鏡像。
協會外出采風
所有拍攝中讓大家印象最深的,莫過于甌海區委老干部局推出的“金婚影記”項目。該項目自2019年啟動,5年來為近2000對金婚離退休干部留下了婚紗影像。為了辦好這個項目,雅藝映象置辦了幾十套服裝,還找來了合作化妝師。照片則提供中式和西式2種風格,以滿足不同人的喜好。“我在拍攝的時候和叔叔阿姨們聊天,他們有的會告訴我這是他們第一次化妝,或者說這是他們的第一張婚紗照。我聽著覺得很感慨,也覺得我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周漢云回憶道。
2022年開始,“金婚影記”開始聯動鎮街村社開展拍攝,為幾百位鄉村老人留下了金婚紀念照。化妝、打領帶、披婚紗……鮮少接觸時尚生活的老人在會員的引導下擺出姿勢,一雙雙布滿皺紋的手緊緊握在一起,留下了溫馨瞬間。
得益于“金婚影記”項目的無縫協作,甌海區委老干部局向雅藝映象伸出了橄欖枝。此后,雅藝映象的拍攝活動越來越多,與政府的合作也更加密切。但回憶協會的“來時路”,周漢云坦言也經歷了不少挑戰。
有攝影愛好者笑著調侃:“拿著單反跟隨抓拍對象就像是一場負重跑。”這種情況在協會的每次公益拍攝中都會遇見。周漢云自己跟拍的最辛苦的一次活動,是一場戶外環保活動,參與者在登山時沿途撿垃圾,會員們負責拍攝記錄。“我自己那天是背了一個單反,幾個鏡頭,加上雙肩包大概30來斤。活動2個多小時,我們跟著一路走,結束后我回家一看腳上起了4個水泡。”周漢云笑著說。
基礎攝影班授課(右一為周漢云)
“我們2010年前后就開始用照片參與宣傳記錄了,最盛時協會有3個賬號,每個賬號都有幾千個好友。”周漢云回憶道。但近年來短視頻搶奪用戶注意力,僅以照片形式進行宣傳似乎不那么吃香了。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媒體生態,周漢云加入了短視頻拍攝社群,用一年的時間學習剪輯手法,拆解爆款案例。現在,他會在公益拍攝時用短視頻拍攝花絮,讓觀眾能夠窺見團隊的背后故事。“我堅持照片宣傳是不能替代的,它能更好、更深刻地傳遞背后的情感。”周漢云補充道。
為了發展會員,2015年起雅藝映象開始舉辦基礎攝影班,10年間已培育了2000余名學員,最小的10歲,最大的70多歲。有時攝影班和政府合作,一期就會來60多人。課程從攝影實踐到后期制作一站式全包,不僅會邀請業界老師做分享,每個月還至少安排一次采風外拍,針對有人像拍攝需求的學員,攝影班還會聘請模特。“只有大家一起交流切磋,技術才能越來越好。”周漢云說。從基礎攝影班出來的學員,有的能頻繁接到商單,有的是省內外攝影比賽的常客,但更多的還是選擇加入雅藝映象成為公益的記錄者。周漢云對此很自豪:“我們很高興,也很希望通過人才培養,讓協會能更好地發揮橋梁作用,更好地服務社會。”
公益拍攝需要路費,年會籌備需要資金,往往一年下來周漢云自己還要倒貼不少。前段時間,他成立了傳媒公司承接各類影視拍攝,定下目標希望不久的將來能以商業的營收拉動公益板塊的自造血。
助農拍攝
協會也在飛速成長著。去年,雅藝映像在澤雅設立了攝影基地,攝影班的學員們有了野外采風的固定地點。作為攝影班主講的周漢云,也持續學習行業的前沿理論。
協會關注不斷擴張公益攝影的觸達領域。受“金婚影記”的影響,雅藝映像萌發了為社區百歲老人拍照的項目企劃,目前正在持續推進。“我們協會從創建之前就把‘公益’的理念作為行動目標和發展方向。頌揚慈善事業人人參與的社會風尚,激勵和感染更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到公益行列中來。”周漢云強調著。這意味著雅藝映象自創立伊始就有別于更注重賽事榮譽的組織,把重點投入到了社會貢獻上。
金婚影記
去記錄時代,去觸摸城市留存的善意肌理,這讓會員們無比興奮。當取景框鎖定的那一刻,鎖住的還有世界的美好。“公益攝影的道路我們會一直堅持。等我們老了,相信也一定有更年輕的攝影愛好者接棒。”周漢云說。
(圖片由受訪對象提供)
編輯: 馬慧瓊
本文轉自:甌海新聞網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