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來源
分享
近年,潮汕的“英歌舞”以氣勢如虹的陣仗,被廣大網友冠以“最強過年氛圍組”之稱。當英歌槌舞動的那一刻,英歌舞者相信自己成了《水滸傳》里行俠仗義的英雄。
洪楊真君出巡 管青云/攝
甌海也有自己的“過年氣氛組”,2015年被列入溫州市第九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茶山洪崖殿廟會”,最盛時巡游隊伍超過2000人,所到之處“銀燭高燈,鞭炮齊鳴,一派歌舞升平”。繁榮背后,正是茶山人的文化自信與傳承地方歷史的決心。
“廟會洪崖殿,巡游旌旗鮮,真君祿籍領群仙,跡著大羅天;路祭鄉坊擺,祥符閭里傳,廣施恩澤佑黎賢,歲歲慶豐年。”這首描寫洪崖殿廟會的詩句,在甌海茶山一帶廣為流傳。它不僅速寫了廟會熱鬧的氣氛,也凝練了其中的關鍵環節。
舉行洪崖殿廟會和紀念當地的守護神——洪楊真君有關,有別于其他地區的守護神多為既有神祗,洪楊真君的傳說雖有多個版本,但大都承認其是溫州大羅山的本土英雄,為保衛一方百姓而犧牲。洪崖殿廟會始于“洪楊真君出巡”,本身就帶有崇敬地方先賢、弘揚英雄主義的意味。
七星馬隊
洪崖殿廟會通常持續3-5天,每日凌晨真君出巡,到晚上回殿。伴隨真君出巡的,是由村民組成的巡游隊伍,其中有開路解差、四值功曹、判官皂隸等神話人物,也有村民組成的執旗、鑼、傘等儀仗隊。有人騎白馬,戴冠盔,扮作七星馬隊;有人著戲服,踏高蹺,展現高超本領。更有人,用拿手好戲展現民間絕技……巡游之隊伍浩大、文娛節目之豐富,讓洪崖殿廟會聞名于浙南地區。
村民會在巡游路線旁設香案,擺放粽子、年糕、松糕等節令食品與四時瓜果,祈福來年吉祥如意。晚上,當地還會上演斗臺戲,邀請兩家戲班同時上演一類戲,看哪邊更有人氣。茶山喜歡邀請頂好的戲班來唱戲,優伶唱得賣力,觀眾看得盡興,往來之人摩肩接踵。坊間也有“要斗臺,到茶山”的說法,有村民笑著調侃:“那時人多,就算戲臺塌了,大家也能頂起來。”
“今年準備的時間比較倉促,只有兩三個月,但我們的活動項目仍然篩選了好幾次,很多村民每天都在排練。”廟會的策劃成員葉碎云介紹道。今年參與巡游的有1200余人,游行隊伍長達1公里,涵蓋舞獅、旱龍燈、軍樂隊、高蹺、各種儀仗等60余種傳統項目,還加入了流行的英歌舞。
葉碎云說:“以前洪崖殿廟會通常在農歷八月舉行,現在過年大家更容易聚起來,我們就提前到正月了。”洪崖殿廟會為何在農歷八月舉行?還要提到茶山的獨特地界——位于大羅山西麓,控東海,鎖甌江,自然資源豐富的同時,也極易受臺風的侵襲。古時每逢臺風季節,茶山人民都會感到憂慮。此時舉行洪崖殿廟會不僅是對風調雨順的美好祈愿,也能增強村民與自然災害作斗爭的信心。
斗臺戲 管青云/攝
“上一次舉辦洪崖殿廟會是2015年,以往我們有一整年時間準備,每個村都會拿出最滿意的作品。你們扎鳳凰燈,我就扎龍燈,大家互不相讓。”王大普回憶道。作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百鳥燈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大普今年按慣例扎制了100只百鳥燈用于廟會巡游。這項常伴隨洪崖殿廟會一同出現的非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茶山人將鳥兒視為吉祥物,舉百鳥燈游行則體現了村民愛鳥護鳥的意識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愿望。
洪崖殿廟會的巡游路徑覆蓋除高教園區外的茶山片區,參與巡游的村民一天要走20多公里,對體力有較大的挑戰。為了保駕護航,廟會負責人們提前向相關部門報備了活動,還自己開車走了一遍路線,便于做好應急預案。“我們首事(即組織、策劃團隊)圍繞廟會開了20多次會議。大到項目流程的替換,小到演出服裝的煥新。”葉碎云說。
面對這場闊別10年的盛會,村民熱情高漲,茶山街道下轄的14個行政村全部參與活動。“參與廟會的人多,光吃飯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有村民自掏腰包捐贈了大米與畜肉,承擔了3天廟會期間的餐飲費用。同時,還有50多位負責后勤做飯的工作人員。”王大普介紹道。
茶山人管青云花了2天時間,完整記錄了洪崖殿廟會的影像。他說:“這次活動組織嚴密、有條不紊。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巡游要走10多個小時,參加的村民精神可嘉。遺憾的是,本次活動參與的年輕人較少。”
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快,茶山越來越多的村民選擇外出務工、遷居城市。受眾的流失,讓本次廟會的籌備頗有波折。“本來今年可能不辦廟會的,后來很多人提出太久沒看到了,想看一看,我們才提上日程。”葉碎云說。
百鳥燈方陣
受眾的減少最直觀地體現在參與村民的減少。洪崖殿廟會最盛時,七星馬隊有300多人,扮演者騎著各色駿馬,聲勢浩大。今年的七星馬隊,卻僅有10余位扮演者。王大普做的100個百鳥燈,也因方陣人數不足未能全部上場。熱鬧的斗臺戲,前邊的坐席也空了不少。
但非遺并非孤立的符號,而是扎根于特定地域、綿延生長的花海。作為非遺民俗的洪崖殿廟會,為其他非遺技藝提供了廣闊的展示舞臺。甌海燈彩、鑾駕、吹打等難得一見的非遺技藝,在與觀眾的互動中煥發生機,實現了文化的共生與傳承。“舉行這類活動是很有必要的。一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增加了過年氣氛;二是能增加村民的凝聚力和對鄉土的熱愛。”管青云說。
“民俗活動中也濃縮了地方記憶,我了解到他們巡游的路線基本是按照以前的規定來的。比如他們最先經過的地方,是以前廟會出資最多之人的老宅。”一位專程從外地趕來觀看的游客說。
據了解,洪崖殿廟會有規矩“要么不辦,一辦就要連辦3屆”。面對后2年的廟會,村民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或許在更充足的準備下,文化的薪火在不久的將來能點亮一方蒼穹。
編輯: 馬慧瓊
本文轉自:甌海新聞網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