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9/20
來源
掌上溫州
分享
溫州又添一處東方美學打卡點。9月28日,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西館將試開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迎接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建館5周年。
西館以“園林式博物館”為設計理念,融合東方美學設計理念園林和當代建筑,占地約8000平方米,是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集群二期一號博物館。它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塘河湖畔,掩映在一片綠意之中,生機之余又顯得安靜。
該館由前院、中庭、后院組成;踏過石橋園林,茶室、涼亭,一步一景,處處古樸幽靜;走進西館,仿佛步入了一個寧靜而幽深的世界。展館建筑分三層,頗顯現(xiàn)代氣質,外立面由天然巖石制成,所有古磚均來自溫州清代以前古建筑拆遷收集而來,還使用了百余歲的古樹等自然材料,既彰顯了當代范、國際化的設計理念,又不失東方韻味,成為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的一大亮點。
展館空間被巧妙地劃分,營造出一個個小而精致的探索區(qū)域。一樓的空間開放而通透,落地窗的設計讓陽光自然照射進來;二樓的空間則顯得更加私密和靜謐,木質結構的房間將神秘隔絕在此刻;三樓則是學術交流和個人沉思的理想場所。這些空間里,陳列著千年前的物品——或許是一幅字畫,或許是一尊佛像,又或許是一些琉璃器皿,游客在這里不僅僅是參觀,更像是在與古人對話,感受那些跨越千年的時光在此刻凝滯。
館長張金成分享了建造西館的幕后故事:“整體施工均遵循自然造景手法,每一塊石頭從收集到使用均不畫圖不設計,依靠園林布局自然結合。館內延續(xù)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南館的石頭主題,以宋代溫州園林美學結合博物館文物融合方式,打造博物館的2.0版本。”
“西館背面有高壓電纜,前面是河道,當初我們造園要結合自然又要避開這些問題,對于技法、材質工藝以及管理要求極高,建設過程中,我天天凌晨四五點就在現(xiàn)場,把握整體建設進度。”張金成說,造園用了3000多噸石材,它們都是從云貴川大山里運過來的,“這些石頭,都是我去當?shù)氐纳钌接墓壤锩嬲业模趺词褂枚家以诂F(xiàn)場把握。”
“造園用料最大的一塊達40噸重。當時我在山谷里找到它的時候,運輸成了一個大難題。于是,我們就修路、鋪上鋼板,可是吊車又進不去,后來就組織了十來名工人慢慢地把它拖到山路邊。那么重的石頭,一般的車裝不住。大車,山路又進不來。我們叫了很多大車過來,司機看到這么大塊的石頭,都不愿意運,因為它太大太重了,開山路怕剎車失靈。于是,大家就一點點地把它向山腳移,搞了一半,太難了,都不想移了。后來大家覺得,都花了這么多代價了,總要把它搞出來,于是大家又咬牙堅持,把它移到山腳,再用吊車運到溫州。整個過程花了1個月。”張金成回憶起這段經歷,刻苦銘心。
張金成為了將西館打造成“園林式博物館”,不惜血本,將泰山一百多年的柿子樹移植到西館門口,將十多年前收集的明代泰順古建筑青石鋪在地面……人力物力堆積而成,才有了如此精美的西館。
西館開館后,將專門用于引入國內外各類主題展覽,還將跨界引入專業(yè)展覽與各類美學展覽及活動發(fā)布。
試開館當天,將舉行揭幕首展——“本心:犍陀羅與造像藝術展”。展覽匯集了來自國內外的眾多佛像造像,將首次展出張金成十幾年來收藏的唐宋溫州造像,包括眾多精美的石刻造像、木刻造像、古代繪畫、金銀器以及其他古代造像,它們源自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緬甸、泰國、日本等國家與地區(qū)。
此外,展覽還展有弘一大師真跡、弘一大師在溫期間生活遺存等,還從杭州凈慈美術館借展了犍陀羅藝術品。這些展品將與新落成的西館攜手,首次向公眾展示。“通過這次展覽,我們希望能夠讓更多的觀眾近距離欣賞到這些珍貴的文物,感受到藝術的獨特魅力。”張金成說。
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自成立5年以來,一直致力于溫州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隨著西館的試開館,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將步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并進一步提高溫州民辦博物館展藏能力。張金成表示,未來將繼續(xù)秉承“留住城市記憶,延續(xù)城市文脈”的理念,深入挖掘和展示溫州傳統(tǒng)文化資源,推動溫州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同時,博物館還將不斷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渠道,讓溫州文化走向世界舞臺,助力溫州打造“中國民辦博物館之城”,賦能長三角及浙南地區(qū)文化交流發(fā)展,為提升溫州的國際影響力貢獻力量。
來 源:掌上溫州
編輯: 馬慧瓊
本文轉自:甌海新聞網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