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4/22
來源
分享
時隔四年重新啟幕的“瞿溪二月初一”過去有一些時日了。這場聲勢浩大的會市中讓人留戀,也盡顯農(nóng)村風情的,無疑是村民自發(fā)形成的民間農(nóng)具市集。鐵器農(nóng)耕,竹編生活,木質家具,這一次,讓我們走進木匠世界,找到散落在民間的手藝人,看他們是如何靠手藝為生,又靠手藝生花。
二月初一農(nóng)具市集(圖片由受訪對象提供)
圓木里的堅持
圓木老司胡紹先今年83歲了,依舊每天坐在堂前,佝著腰一刨一敲不盡繁瑣,純手工日產(chǎn)三到四個松糕甑。周邊鄰居路過,總會用方言感慨一句“真厲害,還能掙”。這時,胡紹先的妻子便會笑著邀請進來坐坐。
這間八仙巖路上的住房寬敞明亮,樓上住人,樓下開店。店里有一整面的木工墻,擺了上百種工具。房子1987年建的,這面墻也是1987年落成的。上面掛的工具每種類型都有好幾件,分門別類擺得整整齊齊,十多個看起來一樣的小刨子里不常用的落了點灰,常用的則被磨得光亮。這些工具現(xiàn)在是被用來造松糕甑、飯甑和鍋蓋的(注:甑zèng是底部有小孔的煮飯工具)。店里每樣都還堆著十來件成品。“這些都是“二月初一”賣剩下的,不多了。”胡紹先說。
原來,二月初一會市期間,他們在瞿溪巖門角設攤,賣了三萬多元的貨物,其中銷量最好的是松糕甑,賣出了上百個。松糕甑的直徑從12公分到24公分不等。“18公分尺寸的人買得最多,以家用為主。也有買12公分的小松糕甑,給孩子當玩具的。”胡紹先表示,顧客款式選購也有講究,當?shù)厝似糜谡诉呅危垶骋粠У娜艘圆少徝坊ㄐ蜑橹鳌?钍讲煌に嚥煌绕涫敲坊睿瑑炔康幕⌒我眯∨僮右稽c點磨平。
刨平木板
店里日常經(jīng)營也是訂單不斷。“你去車站那里騎人力車的車夫問一圈,說瞿溪這里做圓木的,他們馬上會把你載到我這里來。”胡紹先驕傲地說,“車站那一帶飯店用的飯甑,基本都是從我這買的。”而當?shù)亟稚祥_了20年的永和豆?jié){的老板也會打電話給他,一次就要十幾個飯甑。店家買飯甑用來做炊飯,個人采購可以用來燒制老酒時蒸糯米用。一年如果只是做酒拿出來用一次,好的飯甑能放上二十多年都不壞。
松糕甑、飯甑和鍋蓋這三樣廣受歡迎,并不代表胡紹先只會做這三樣。事實上,半個世紀前,在沒有塑料制品的年代,圓木制品的款式更豐富。舊時溫州人家嫁女兒,無論家境如何都要備一套“圓木家生”做嫁妝:鵝兜、果盆、拗兜、米桶、斗、米升、挈盒、茶盤……胡紹先回憶道,圓木嫁妝一套有30多樣,一單就夠他一個人做上半個多月。
胡紹先在工作中
當時做木工是個熱門活,胡紹先20歲左右開始拜師學藝,出師后要給師傅500到1000元學費,挑上肉、面、魚等謝師。這可不是一筆小數(shù)目,當時做木匠的一天工資才2塊5毛。自立門戶,結婚生子,胡紹先后來帶出了20多個徒弟,但漸漸地也幾乎只有他一個人在堅持做木匠了,日子也就隨著家門口的河流一樣慢悠悠地流著。
方木外的拓展
而居住一河之隔的方木師傅胡群利的工作場景,卻是另一番畫面。少了些家庭手工作坊式的風情體驗,多了些個人工作室的創(chuàng)新探索。胡群利是市級車鑾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他租下當?shù)厣蚴献陟簦譃楣ぷ鏖g、倉庫區(qū)和展示臺。木頭原料的擺放看似隨性,但別小瞧這些,它們已是這座宗祠的老住戶了。因為采購后要存放些時日風干些年歲后才能使用,久的放了10多年,短的也有2、3年了。“本地找不到這么多的木頭種類,這些都是我走南闖北在結交的朋友手中收購下來的。”胡群利回憶道,他的這門營生,手上的技術是基礎,嘴上的會說幫他打開了訂單大門。
胡利群介紹展品
18歲開始拜師學藝,隨后當過會計,做過生意,在35歲時重拾起了木匠的手藝,瞿溪待一年,新橋待一年,在上海也開了幾年店。走過東陽、廈門等地的多項木工手藝人展覽,結交了不少朋友。20多年前,他回到瞿溪,租下宗祠,專心在家鄉(xiāng)開展木匠生意,如今已經(jīng)67歲了。回來的他不愁吃穿,兒子也說打包票有賺頭的話就保個租金,生活方面可以支持。于是除了陸續(xù)接朋友、老客的單子,這些年胡群利心無旁騖地弄他感興趣的研發(fā)創(chuàng)作,用方木的手法做些圓木的小玩意兒。
他在東陽的時候買了兩本書,如獲珍寶。一本是《明清家具圖集》,一本是《中國瓷器選》,都有厚厚的上百頁。“這些我都會做。”胡群利自豪地說,哪怕這是展示用書,上面沒有尺寸數(shù)據(jù),但是他卻能夠根據(jù)里面拍攝的照片或三視圖,將產(chǎn)品復刻出來。展示廳里,擺放著大大小小幾十樣復刻或創(chuàng)新的木工產(chǎn)品。有荷葉狀蓋子的壺、帶蓋和托的茶碗、舊時防偷盜的谷印……“你看,我這個做的碗,是不是和書上一模一樣?”他拿起花瓣狀的碗,一聞還有一股木頭清香。低頭看書上簡介,照片下寫著宋代定窯醬釉花口碗。
“這些都是我做方木時順帶做做的圓木。”胡群利介紹道,做方木的他為鄰居定制書法桌,制作過大門,圓木的活他也用方木的方法做,接了不少,譬如現(xiàn)在手頭接了10多個端午時龍舟競渡中要用的大鼓。
方圓間的規(guī)矩
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而木匠的方圓,藏在日復一日的人生信條里。
胡群利介紹說,木匠的活分為大木、方木、圓木三種,分別為造房子、造家具和造器具。隨著時代發(fā)展,大木在瞿溪難尋蹤跡,而家具、器具受塑料制品沖擊,不少成了過往記憶,以某種特別的方式留存。
在胡利群的工作室里,創(chuàng)新微縮模型是一種留住記憶的方式。他制作了一套微縮版的溫州本地女兒出嫁的嫁妝,每件10厘米左右,可以在手上把玩,盡顯小巧可愛。剛做好不久,其中一套就被同為非遺傳承人的朋友要了去,點贊其有收藏價值,可以參加展覽。
而在胡紹先的營生里,小輩的支持是宣傳技藝的方式。會市期間,胡紹先的外孫女與外公制作的木制品合影,拍下了她眼中的外公外婆與熱情的會市顧客,發(fā)上了網(wǎng),吸引了不少人點贊、留言咨詢。近期,她準備再去趟外公家,用相機認認真真記錄下外公工作的模樣。
留住記憶的同時也值得思索未來。“如果有人真心想要學習拜師,我把祠堂里的木頭工具全送他了也行。”拾到兩本書便如獲珍寶的胡利群,如果有更多的學習機會,能否讓這些家具、器具不只是擺放在民俗館里的古董,而在現(xiàn)實中熠熠生輝?
又是什么,讓進入耄耋之年的胡紹先,還甘愿每天與錘子刨子為伍,用雙手一鑿一敲出生活?胡紹先年紀大了,偶爾做工時需要戴上眼鏡,早先用鉛筆標的切割線,也代替為了更醒目的黑色勾線筆。堅持純手工制作的他,每日坐在堂前坐在小板凳上,雙手反復向前推著刨子,木花隨著移動翻卷誕生,木板也隨之變得光滑。“做做這些,過過日子,時間也過得很快。”胡紹先說。話雖如此,仿佛他們一直在這里做木工一樣。
編輯: 馬慧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