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4/09
來源
分享
車站、市場是人流集聚地,也是展示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4月7日,記者與溫州廣電市民監督團甌海分團到梧田街道實地探訪,捕捉到了車輛亂停、垃圾落地等諸多不文明現象。而個別市民文明意識淡漠,尤令監督員搖頭感嘆:“‘煙火氣’濃了,但‘文明味’淡了。”
“即停即走”排起長龍亂停亂放給道路添堵
擁擠、雜亂,是市民監督員來到遼霞路上的第一感受。該路段臨近S1線龍霞路站2號口,非機動車數量龐大。道路兩側的人行道上,密密麻麻擠滿了電動自行車、共享單車,有的區間甚至交錯停起了兩三排,行人只能從夾縫間通行。不少共享單車癱倒在地,或見縫插針停在行道樹樹池,畫面尤顯雜亂無章。看到這些街頭亂象,監督員黃小燕、林宣綠將一輛輛車子扶起、移位,但施線區不足、違停車眾多,終究還是無可奈何。
走進2號口西側的一處非機動車停放區,監督員看到,多數電動自行車規整劃一地有序停放,但仍有幾輛車歪七扭八地停靠墻邊,打亂了這份整齊。而在停放區入口外,三輛電瓶車肆意停放在人行道上,盡管停放區就在其身后,而離它不足兩米的地方又是一處空閑的施劃停車位,為圖一時方便,這些車主選擇了隨停亂放。
給道路“添堵”的,遠不止這些非機動車。在2號口出入處,出租車、無號牌拼裝車(俗稱殘疾車)靠邊等待。“這里不能停車。”當監督員勸導殘疾車離開時,遭到了司機們的叫罵。“有本事把出租車也趕走,他們不走我們也不走。”一位殘疾車司機說道。他所指的出租車,約有20多輛,從站口一直排到了道路交叉口,盡管標識牌上注明“出租車網約車即停即走”,實際上這一臨時上落客停車點儼然已成了出租車的候客區。
這條出租車“長龍”,還停在了人行橫道線、堵住了微公交車站門。當監督員提醒司機不要占用斑馬線時,雖然這位司機開走了,其他司機卻迅速補位,屢禁不止,受違停車影響,微公交、網約車只能停在馬路中間上下客。“這樣既妨礙了交通,又存在安全隱患。還有四小車其實是禁止駕駛的,又不聽勸告,希望相關部門關注下,把周邊停車現象管理得更加規范。”監督員黃小燕呼吁道。
來到梧田新農貿市場,監督員注意到,市場整體環境整潔干凈。從市場管理方了解到,保潔人員在市場開放期間實時巡查清掃,但這樣的頻次下仍有“漏網之魚”。
在一處水產攤位前地面上,監督員看到了幾個較顯眼的白色編織袋。“這是你們的嗎?”監督員詢問攤主,被告知是丟棄不要的。聽到監督員說“那也不能扔在地上”,攤主回應道:“衛生你問我?應該去找保潔的,我們都交了衛生費了,這又不是我家。”而在不遠處的另一個水產攤位前,類似的一幕又一次發生。在“衛生費”面前,垃圾不落地的文明常識、舉手之勞似乎都被理直氣壯地置之度外。
在熟食區,監督員發現,緊挨的兩家攤主均未佩戴口罩。看到穿著黃馬甲的監督員,攤主們主動穿戴好工作衣帽、佩戴口罩。“這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其實規定他們都知道,但不自覺。”監督員黃小燕和記者說起。檢查中,監督員還隨機打開了市場多個垃圾桶,發現“易腐垃圾”“有害垃圾”等垃圾桶里都有塑料袋、紙屑等垃圾,垃圾“錯位”現象頻現。
來到市場外圍,監督員看到,周邊設有多處電動車充電停放區。但部分停放區被塑料筐、垃圾桶等雜物占用。以市場北門外的停放區為例,這里不見電動車的身影,反倒是垃圾桶長期擺放在充電樁旁,地面、插座都較骯臟。而電動車則被隨意停在市場門口,把兩側的消火栓堵個正著。“市場總體衛生還是可以的,但是垃圾分類、門口亂停車這些問題還要引起市場管理方重視,每個攤主店鋪都應該承擔起自己的‘門前三包’,共同維護好市場環境。”監督員林宣綠表示。
在的文明城市建設、美麗甌海全域行動中,我們的城市有目共睹、真實可感地變得越來越干凈、靚麗、繁榮。也正因如此,生活中一些有悖于文明的陋習顯得愈發刺眼、突兀,需要我們去“找茬”“挑刺”,共同守護我們的城市大家園。于細微處見真章,一座城市的文明,歸根結底是人的文明。涵養“骨子里的文明”,依舊任重而道遠。
編輯: 馬慧瓊
本文轉自:甌海新聞網 ohnews.cn